为什么悬疑剧偏爱90年代的东北?
为什么悬疑剧偏爱90年代的东北?
东北,悬疑剧的取景圣地。
从《平原上的摩西》《漫长的季节》到《雪迷宫》《我是刑警》,剧中场景都是东北,为何悬疑剧偏爱90年代的东北?
90年代的东北,由于国企改革,迎来下岗潮,时代巨变造成了社会动荡。
铁饭碗消失,闲散人员人员增多,人一旦游手好闲就会乱象丛生,犯罪频发,什么偷蒙拐骗屡见不鲜。
再加上当时法制不全,普法不深入,民间枪支多如牛毛,不少人为谋生路选择铤而走险,骇人听闻的案件随之而来。
如纪录片《西部刑侦大案要案纪实》中犯罪时间基本都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初,还有《我是刑警》开篇的西山矿大案便改编自1995年鹤岗市鹤岗矿区的特大抢劫杀人案。
对于创作者来说,90年代有现成故事可以就地取材,在剧本构思上可以省力许多,又因有现实依托,过了保密期,文本的逻辑性、推理性都有保障。
这是其一,其二是90年代容易拍悬疑剧,包括现在的犯罪片为什么环大陆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悬疑剧一般都涉及犯罪,而把犯罪的场景放到现在,对编导的要求太高,剧本基本都很难写且错漏百出。
一是监控问题避免不了,天眼系统已让所有人无所遁形,哪怕在深山,去的路上也有监控,二是DNA、指纹、血液避免不了,但对现代刑侦技术不了解的话,写这些等同于班门弄斧。
三是染色体和生物技术,就算数据库没有你的信息,只要你是男或女,你的直系或旁系有录入,那你也逃不了,生物技术更夸张,通过北方和南方的虫子都能还原第一案发现场。
四是大数据情报,以前破案需要时间和条件,而有了大数据,哪怕不需要尸检报告也可以直接找到凶手,如张学友演唱会是抓犯人的场所。
毫不夸张的说,当下没有破不了的案子,只有想不想破,认不认真去破。
可这对于悬疑剧来说是个灾难,宣告了悬疑剧的死亡,倘若对现代刑侦不了解,不是专业人士,写出来的剧本就是笑话。
所以我们可以看到《漫长的季节》讲的不是悬疑,而是复仇与救赎,向前看,别回头,《雪迷宫》表面刑侦,实则燃冬,《我是刑警》则是讲述我国几十年来刑侦技术的进步,都没有把视角放在现在,所有的悬疑都放在了90年代。
这是其二,其三是东北适合悬疑剧,这不是地域黑。
原来的东北是重工业基地,经济在全国领先,但改革后地位大不如前,破败萧条的景象蔓延,人们对未来的迷茫肉眼可见。
新与旧交替出现,没有等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人,他们不知在当今社会如何生存,与周围格格不入,却又迫切希望跟上时代的脚步,在淘汰边缘徘徊。
混乱中,中国的社会百态,发展进程中的挣扎与落后,伦理关系变得极易破裂、人际交往越来越淡、道德体系逐渐崩坏、历史事件被人遗忘,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发生。
这种奇妙的组合简直就是天然的悬疑剧温床。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